除了脖子痛之外,
你是否還會覺得手臂出現麻和痛,
甚至嚴重時還會影響到睡眠,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就讓我們為大家一一解答吧。
頸痛是最容易導致失能的疾病之一,盛行率大約是48%,
而其中部分的人會併發頸神經根病變,
頸神經病變被定義為由椎間盤突出或是關節退化導致的神經根壓迫,
最常發生在第六、七頸椎處,
椎間盤突出通常生在30-40歲的人身上,
而關節退化通常是隨著年齡增加,發生在約50-60歲的人身上,
會有椎間盤高度變矮以及椎間關節肥厚的問題。
頸神經根壓迫會導致頸部疼痛傳導至手臂,
伴隨感覺異常、麻木以及手臂無力,
這種神經異常會按照肌節分佈,
依照壓到的神經不同,產生症狀的區域也會不同,
一般最常見的症狀是放射痛,
尤其脖子後仰或是側彎到痛側的動作會明顯加重。
頸部神經根壓迫必須要跟其他疾病做區分,
當有以下症狀表示情況嚴重:
夜間疼痛、發燒或是體重急遽減輕,
這些情況通常與惡性腫瘤相關,必須立即就醫。
以預後來看,
一般頸神經根病變的恢復期平均落在24-36月,
有些時候也可能在6個月內會恢復,
因此,一開始會建議進行保守性療法,
除非疼痛持續超過六個月,
且伴隨嚴重無力,並有進行性神經功能缺損,
才會執行手術。
保守治療有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
非侵入性治療包含:
軟式護頸、頸椎牽引、徒手治療、運動、以及藥物控制,
軟式護頸:
根據研究使用軟式護頸對於頸神經根病變的疼痛控制效果有限。
頸椎牽引:
單純使用牽引治療,對於頸神經根病變的疼痛減輕有限,
但如果配合其他治療方法,例如徒手治療和運動,
可以有效達到降低疼痛與失能的效果,
因此臨床上常將被動頸椎牽引當作運動前的準備,
讓肌肉骨骼能在張力正常的情況下活動,
一般劑量建議大約25分鐘以內,
大約需要執行11次以上,才會比較容易看到效果。
徒手治療:
與單純執行神經牽拉和徒手牽引相比,
額外加入脊椎關節鬆動術,
可以有效增加頸椎活動度,
並且減低疼痛和失能程度,
利用向上一節的頸椎鬆動同時配合上肢活動,拉動被擠壓的神經。
另外一篇研究則指出在第七頸椎到第三胸椎之間,
使用胸椎鬆動術(thoracic manipulation)進行處理,
不論在執行完當下或是48-72小時後,
頸椎或上肢疼痛都有下降,
且可以有效增加頸椎關節活動,並
讓症狀往中軸集中。
當非侵入性治療的效果有限時,
醫生可能會建議類固醇注射,
可以有效降低疼痛,持續約一年的時間。
如果上述的治療都無效,
就會進行手術介入,
手術治療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包含脊椎融合術以及植入人工椎間盤的關節成形術,
前者會是在椎間盤切除後使用鋼板把頸椎固定,
後者則是使用可活動式的椎間盤代替,
研究上發現,
兩者在術後對於頸神經根病變和其他鄰近關節的退化發生率存在歧異,
有些數據顯示融合術具有較高機率會產生鄰近關節退化並需要再次手術,
但有些則相反,
因此,對於要採取何種手術方式,
建議多方考量,綜合各種身體狀況與醫師判斷。
雖然少部份的頸神經根病變會自然恢復,
但非常耗時且過程中的症狀令人難以忍受,
遇到相似狀況時建議你尋求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介入,
及早針對不適進行處理。
更多資訊,歡迎點選以下連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