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有任何痠痛, 在大街小巷找遍診所、治療所卻還是不知所措, 可能是電療、熱敷吃到飽的健保全餐不適合你, 也可能是徒手、震波、雷射等自費項目沒有讓你煥然一新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一下治療師怎麼挑?
雖然現在復健診所越來越普及, 但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物理治療師在做什麼, 因為連息息相關的復健科醫師用書,裡面也只有小篇幅的相關內容, 而且非常簡略, 所以我們先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你的街角好鄰居物理治療師, 到底可以做什麼?
物理治療在台灣其實包含四大專科: 骨科、神經、心肺、小兒。
骨科最為大家熟悉, 主要處理肌肉骨骼相關疾病, 舉凡各種腰痠背痛、落枕、扭傷…等等, 以及各種手術後復建與運動傷害都在這個範疇內。
神經物理治療, 顧名思義就是各種神經相關疾病, 像是中風、腦部損傷、脊髓損傷或是帕金森氏症, 通常在大醫院比較容易見到, 但根據研究, 很多神經疾病需要高頻率重複訓練, 一天一次甚至到兩次的訓練才足夠, 所以會更需要基層醫療的幫助。
心肺物理治療常見是在心臟或肺臟手術後進行介入, 因為術後復健需要進行較多監測, 多數只在醫院進行。
小兒物理治療則涵括0-18歲的小孩, 包含腦性麻痺、唐氏症或是其他先天疾病, 這些不可逆疾病, 需要隨著角色改變,配合不同介入, 而由於疫情的影響, 社交減少或是家長給予的刺激不足, 在家使用手機、平板聲光刺激過多, 也容易導致發展遲緩的問題。
在健保診所除了一般電療牽引等儀器外, 還有自費震波、雷射等等, 但不管哪種儀器功能都偏被動, 包含止痛、消炎、促進組織修復等症狀處理, 而現在常見的文明病,通常不一定有組織上問題, 因此在治療所接受物理治療師服務, 通常會依據治療師進修的方向, 區分為徒手介入或是運動介入為主兩種不同方式。
講到這裡,那我們到底要怎麼選治療師呢?
首先,治療師不能給你過多負面情緒。
第二,清楚告知目前狀況以及處理方式。
第三,有沒有給予回家作業。
第四,目標設定,治療不會永無止境。
第五,身體狀況的討論。
最後希望所有人在看醫生或是接受治療之前, 都可以好好瞭解自身狀況,並與專業人員溝通, 對自己的身體負起責任,當自己的主人。